Envisioning the Buddhist Canon in the Digital Age
Nov. 2-3, 2018
Despite rising interests in research on modern East Asian Buddhism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on how Buddhist textual traditions cope with modernity and reinvigorate as a vital force for religious changes in the digital age are conspicuously missing. To fill in this lacuna, we propose a conferenc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 in history and the digital age to envision a new kind of Tripitaka for the future. Entitled “Tripitaka for the Future: Envisioning the Buddhist Canon in the Digital Age,” this two-day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newly founded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invites about twenty leading scholars in the field to reflect upon the most recent trends in the compilation, translation, and digitiza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 in East Asia.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is conference will have impact on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fields such as religious studies,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history of modern East Asia, politico-religious history, digital humanities, and bibliographical studies. Previously, we have organized thr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大藏经的未来:展望数字时代的佛教藏经
汉文大藏经第四次国际会议
2018年11月2日-3日,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州图森市)
会议日程
(请注意会议地点的变更:11月2日会议在老主楼Old Main的Silver and Sage会议室举办,11月3日会议地点将换成Integrated Learning Center Room 119室)
11月1日 与会者抵达
11月2日(老主楼 Silver & Sage)
上午9:00-9:20
开幕式
主持人:吴疆,亚利桑那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发言人:Alain-Philippe Durand, 亚利桑那大学文学院院长
会议赞助单位代表
Kimberly Jones, 亚利桑那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9:20-9:30 集体合照及茶歇
9:30-10:50
第一部会 近现代的大藏经
主持人:魏雅博 (亚利桑那大学)
吴疆(亚利桑那大学):汉文大藏经与东亚文本现代性的兴起
Greg Wilkinson (杨百翰大学):美国的大藏经:禅修中心与佛经文本
张德伟(中山大学):为民族自豪而博弈: 近现代时期东亚新版大藏经的编撰
10:50-11:00 茶歇
11:00-12:00
第二部会 经典研究的新动向
主持人: Caleb Simmons (亚利桑那大学)
王联章(慈氏学会):《汉文大藏经教材选编》项目简介
Wayne de Fremery (西江大学):个性化大数据管理的数据自适应文本提取技术和佛教大藏经研究的机器学习模型的生成
12:00-1:00 午餐
下午1:00-2:20
第三部会 青年学者论坛
主持人:Alison Jameson (亚利桑那大学)
董利霞(亚利桑那大学):汉文大藏经中《四十二章经》的演变
毕幽腾(亚利桑那大学):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及其在汉文大藏经中的文本谱系
姚惠桥(亚利桑那大学):《摄大乘论》与明末唯识宗的复兴
2:20-2:30 茶歇
2:30-4:00
第四部会 历史视野下的大藏经
主持人:吴疆(亚利桑那大学)
魏雅博 (亚利桑那大学):佛教经文的使用与滥用:寻找一部 “实用的大藏经”
Rae Dachille (亚利桑那大学):描绘藏传佛教大藏经中之“身体”:佛教注疏中作为“限制”和“创新”的引文运用
罗柏松 (哈佛大学): 佛像中的文本: 对东亚各地的佛像中发现的文本的初步评价
4:30-6:00 诗歌中心(poetry center)
宗萨钦哲基金会佛学研究讲座系列
(由钦哲基金会赞助)
主持人兼主办人:魏雅博
主讲人:A. Charles Muller (东京大学人文科学发展中心)
“体用”范式: 对东亚佛教、儒家和道教的伦理救世优先原则的深入理解
6:00-7:30 招待会 (诗歌中心)
11月3日 星期六 (地点变为Integrated Learning Center Room 119室)
上午9:00-10:30 大藏经的电子化
主持人:三浦隆司(亚利桑那大学)
下田正弘 (东京大学):人文电子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佛教研究的角色
Charles Muller (东京大学):近三十二年来电子佛教辞典以及儒学道教CJKV-E辞典
宫崎展昌、永崎研宣(国际数字人文中心):数字化环境中佛教研究的生态系统
10:30-10:40 茶歇
10:40-12:15
第六部会 人工智能及深度学习工具的应用(第一部分)
主持人:Bryan Carter(亚利桑那大学)
金连文(华南理工大学):对历史上大藏经文件图像的高效文字识别:一种深度学习方法
贤超法师(龙泉寺):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大藏经编纂
吴疆、张海勇 (亚利桑那大学/伯克勒设备公司):基于谷歌Attention OCR及TensorFlow的汉文大藏经研究初探
12:15-1:30 午餐
下午1:30-2:30
第六部会 人工智能及深度学习工具的应用(第二部分)
主持人:Judd Ruggill (亚利桑那大学)
Alex Amies (谷歌公司谷歌云平台):汉文大藏经编纂索引、注释及信息提取的方法
有在法师(佛光山):汉文大藏经数字化下的自适应性机器学习
2:30-2:45 茶歇
2:40-4:30
圆桌会议:数字大藏经与人工智能
会议主持:Ken. S. McAllister, 研究与项目创新副院长(人文学院),公共及应用人文系教授
参与人:贤超法师(龙泉寺),下田正弘 (东京大学),Alex Amies (谷歌云平台),吴疆(亚利桑那大学)
6:00-8:00 送别晚会
11月4日 与会者离会
大藏经的未来:展望数字时代的佛教藏经
汉文大藏经第四次国际会议
2018年11月2日-3日,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州图森市)
会议论文摘要
(董利霞,毕幽腾翻译)
吴疆(亚利桑那大学):汉文大藏经与东亚文本现代性的兴起
尽管近年来研究者对当代东亚佛教的兴趣日益增加,但关于佛教文本传统如何应对现代性并恢复佛教文本传统的活力、使之重新发挥出作为宗教变革的重要力量的研究显然是缺失的。在本文中,我将讨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东亚大藏经的现当代命运。特别关注的是当东亚面对西方“威胁”而发生重大转变的独特时期。这种“威胁”不仅是指政治上和军事上,而且包含文化上,思想上和宗教上的威胁。本文试图通过对东亚经典传统,特别是东亚国家共同文化遗产的汉文大藏经的转变的研究,来探讨宗教与现代性的关系。我认为,汉文大藏经的现代化是东亚文本传统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文大藏经的现代化有助于“文本现代性”的兴起。
Greg Wilkinson (杨百翰大学):美国的大藏经:禅修中心与经文文本
从禅宗的静默到日莲宗和净土宗的唱诵,禅修在美国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佛教经典在美国佛教中有什么作用呢?归功于佛教传道协会的工作,现在已有了可供美国佛教徒使用的英语版的佛经。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框架来定义在美国的“佛经”。在美国,人们是否区别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的目录中的经文和过去或现在宗派领袖所著的追溯到释迦牟尼和六祖慧能的文本呢?作者针对代表六种不同的佛教传统的六个有影响力的美国禅修中心进行调查。重点关注他们关于佛经的陈述。佛经是否只是用于证明修行的有效性的文字?还是它是作为有历史起源和超验起源的经文呈现,它可以与美国流行的亚伯拉罕经文相提并论? 最后,本文反思美国禅修中心所作的陈述是否正在成为一种独立而独特的经典传统,还是对佛经的理解只能是对亚洲经典的反映?
张德伟 (中山大学): 为民族自豪而博弈: 当代东亚新版大藏经的编撰
始于十九世纪末, 东亚掀起了一股编撰新版佛教大藏经的浪潮。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该地区的国家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均首次接纳了西方的体系,伴随着日本的崛起,深刻的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此为大背景,以1920-1930年间《大正新修大藏经》的编撰为中心,从日本和中国的角度探讨了制作新版佛教大藏经的不同层级的努力。本文试图揭示大藏经是如何在全球舞台上被视为亚洲文化的象征的,以及如何牵涉到除了宗教和思想因素之外的文化自主权和民族自豪感等因素而进行的博弈。本文着重分析《大正藏》参与者的动机,尤其是当他们面对他们的双重身份: 作为学者或者佛教徒和作为某个国家的民族主义者。此外,它还探讨了这种相关人员的复杂性是如何影响《大正藏》的内容,结构和格式的编撰以及带来其它重大后果的。
王联章(慈氏学会):《汉文大藏经教材选编》项目简介
几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局前局长叶小文博士请王联章教授担任编辑新中国大藏经的主编,以取代被中国研究生和佛学研究者作为主要参考资料的《大正藏》。虽然王教授认为这样做为时过早,因为没有足够的中国学者组成这样一个大型的编辑委员会, 但是叶博士和王教授对启动汉文大藏经精选翻译项目达成了共识。这个项目可以被认为是九十年前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的 《藏要》的延续,但文本的范围不仅限于《藏要》中的经论。该项目于2018年4月1日在香港 “慈宗双论坛”之后正式启动。在王教授建立的慈氏文教基金会下,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编辑委员会,负责在汉文大藏经中选择重要经论进行编辑作出解释性说明。编辑委员会将校对不同的版本,制作脚注并将经典文本翻译成当代中文。最终版本将首先在线上传,由王教授的学生进行内部学习,然后向公众开放,最终出版成系列教材的小册子。编辑的第一阶段将集中在与般若相关的经文和与和唯识相关的论疏,例如,由唐代窥基大师着的《 心经幽赞》,以及由玄奘大师另一位弟子遁伦法师的编的《 瑜伽师地论记. 菩萨地》。完成当代中文翻译的第一阶段大约需要十年时间,然后将进入下一阶段的英语翻译阶段。 然而,与亚利桑那大学佛教研究中心等外国佛教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加快整个过程。 我们相信这个项目将有利于全世界的佛教研究,因为大部分的这些“经论”从未被引入非中国学术界。
Wayne de Fremery (西江大学): 个性化大数据管理的数据自适应文本提取技术和佛教大藏经研究的机器学习模型的生成
宗教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人员鲜有利用机器的进步研究人文和宗教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缺乏由专家和为专家的研究制作的的大规模数据库。 第二个是缺乏专门用于调查宗教和人文问题的机器学习模型。本演讲尝试帮助研究人员克服这些障碍。 具体而言,该演讲详细介绍了研究佛教经典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Mo文oN的新软件编制个性化的大型数据库的工作。这些编制工作以建立机器学习模型为目标,这些模型可以促进每个现存版本的佛教经典的数字编码。 本演讲描述了几种方法,用于从《碛砂藏》的图像中自适应地提取文本,使用Mo文oN来创建标记的字符图像的大数据库。最后,本演示描述了如何将这些个性化的大型数据库用于生成机器学习模型,这些模型可以促进整个《碛砂藏》以及其它藏经的自动转录。
董利霞 (亚利桑那大学): 汉文大藏经中的《四十二章经》的演变
《四十二章经》作为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而备受学者的重视。但是《四十二章经》在中国的演变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本文探讨的是汉文大藏经中的《四十二章经》的演变。目前在汉文大藏经中有四个版本的《四十二章经》: 《高丽藏》本、宋真宗本、守遂本、和宝林传本。又另有两个藏外的版本: 六和塔本和怀素本。本文主要研究汉文大藏经中的版本, 但在研究中也和藏外的版本做些力所能及的对比。本文将揭示《四十二章经》的内容是如何从原始佛教为中心转移到大乘佛教为中心, 最后以禅宗为中心的演变过程;并且,这个演变是发生在中唐到晚唐的时期。
毕幽腾 (亚利桑那大学):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及其在汉文大藏经中的文本脉络
汉文藏经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一个“开放性”和“闭合性”的动态的互动过程,Lewis Lancaster和吴疆等学者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在藏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汉文藏经传统又呈现出一个相对“开放”的文本脉络。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考察密教文献在大藏经中的文本谱系的问题。这个考察体现了《契丹藏》在整个汉文藏经传统中的影响。我将追溯并分析一个密教仪轨手册《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在自宋以来直至当代藏经中的流传。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契丹藏》在《苏悉帝羯罗供养法》的流传以及汉文大藏经中密教经文文本谱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将包括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我讨论了《苏悉地羯罗供养法》的意义及其在唐代密宗中的地位;在第二部分中,我追溯了《苏悉地羯罗供养法》自古代至当代在汉文大藏经中的流传;最后在第三部分中,我比较了藏经中《苏悉帝羯罗供养法》两个版本的不同并分析了契丹藏在大藏经中《供养法》的文本谱系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姚惠桥 (亚利桑那大学):《摄大乘论》和晚明唯识学派的复兴
《摄大乘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最为重要的论典之一。此论有无着菩萨所造,内容包含阿赖耶识,三种自性等唯识学说。现存的大藏经中包含了《摄大乘论》的三个译本和两个论的四个译本。但是在明朝初期有一段间隙没有将《摄大乘论》的不同版本纳入大藏经。《永乐南藏》和《永乐北藏》中就没有玄奘和其它论的译本。直到明朝晚期的《嘉兴藏》这些论本才被重新引入。本论文的观点是把玄奘的翻译的论本重新包含到大藏经中反应了明末佛教复兴的综合性。明末佛教复兴包含了多个佛教宗派思想的复兴,其中包含历史上备受忽视的唯识学派。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本文将介绍《摄大乘论》是如何成为唯识学派最为重要的论典之一。其次,本文将讨论在中世纪的中国玄奘所代表的正统的唯识学派以及它的学说的陨落。最后,本文讨论唯识学派在晚明的复兴以及玄奘的译本是如何入藏,并且成为晚明唯识学派复兴的证据的。
魏雅博: 中国佛教文本的使用和滥用:寻找一部“实用藏经”
对某些人来说,印刷藏经是令人欣慰的福报的显示。但是对那些“最终用户”——对那些实际阅读和应用藏经内容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是什么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藏经代表了庞大的体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显的不切实际。由于其庞大的体量,佛教徒寻求创造性的方式来管理和使用藏经的内容,以符合他们自己的宗教和精神愿望。我的演讲探讨了中国佛教界如何努力去理解这个庞大的语料库。 其中一种方法是选择和集中某些哲学和教义一致的经文,例如三论宗或唯识宗。另一种方法是众所周知的判教分类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将经典根据等级分类,从最高级(因此也是最重要的)教义的角度来判定宗派教义的高低。例如,天台宗和华严宗都有以法华经和华严经为最高教义为出发点的判教系统。另外也有一些佛教界人根据庞大的藏经所代表的内容,撰写节本,比如永明延寿的《宗镜录》。而禅宗则彻底摒弃了传统的经典,批评它只是佛教教义的衍生表现,并用禅宗祖师的语录来代替经典,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真实可信的经典。另一种对庞大的藏经的非直接批判是通过运用陀罗尼,说它包含了某卷经书,甚至是全部藏经隐含的真理。因此,在说到佛教经典时,应该记住有不同类型的经典:或者作为官方认可的一套圣书,即大藏经; 或者是更小范围的一种“实用藏经”,具体由不同宗派的标准和相应的教义和原则决定; 或者是将经典的要义节选在可操作范围内的节本;又或是通过各种方式摒弃经典,代之以据称更直接更正确的获取佛教真理的教义或方法。
Rae Dachille (亚利桑那大学):描绘藏传佛教大藏经中之“身体”:佛教注疏中作为“限制”和“创新”的引文运用
Jonathan Z. Smith认为 “经典最好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的文化限制形式,并通过独创性来克服这种限制。” 本文探讨了藏传佛教大藏经的引用实践,以回答以下问题: 对西藏作家来说,所谓经典的意义在哪里?权威只存在于印度佛教资源的翻译中,还是权威是随着在新环境中引用经典而与时俱进? 利用引用的艺术又是如何获得权威的?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本文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描述佛教文本中的引文。
罗柏松 James Robson(哈佛大学): 佛像中的文本: 对东亚各地的佛像中发现的文本的初步评价
近年来有不少已发表的研究其内容涉及到在东亚各地的佛教雕像中发现了大量文本和手稿。本演讲旨在汇集不同的信息,并评估迄今为止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的雕像中发现的文本的性质。虽然人们比较关注那些手写的手稿, 这些手稿往往是与资助者有关的祈祷; 但我在本次演讲中的目的是试图得出一个关于在亚洲各地的雕像中发现的是什么类型的藏经的一般性结论。 本演讲将讨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是否某些经典出现在某种特定类型的雕像中?那些文本是什么时候放到雕像中去的?亚洲各地佛教雕像中发现的文本类型是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是否有可能理解为什么某些文本被放入雕像中?这些材料是否应被视为一种替代的藏经或档案?这些新发现的文本如何融入未来的佛教藏经?
- Charles Muller (东京大学人文发展中心): “体用”范式: 对东亚佛教、儒家和道教的伦理救世优先原则的深入理解
当代学术比较忽视“体用”范式——这个完全渗透并传达了佛教、道教和儒家传统东亚哲学的表现形式 。当代学者处理“体用”范式的时候,仅仅是把它作为:(1)语文学的/历史探究的主题(在日本); (2)一种严格的形而上学范式(在西方的理学研究中),或(3)仅仅作为一种本体宇宙论(例如熊十力和黎惠伦等学者)。当然这些都是处理“体用”范式完全有效的方法,但它们并没有抓住“体用”的最初意图和范式的范围,即,“体用”范式最初提供的是一个救赎体系和个人行为的道德框架。这种应用在儒家和道家经典以及东亚佛教的“论”中都很明显。 本演讲将探讨这三种传统应用这种解释学结构来解决各种概念问题的一些主要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体用”不仅可以作为解释学工具,还可以作为本体宇宙论路线图,而且可以作为一种概念工具,它能够调和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的“现实”并置而产生的矛盾。
下田正弘 (东京大学):人文学科数码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佛教研究的角色
佛教研究在自19世纪以来的当代人文学科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在未来数字人文的新语境里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佛教研究的特殊性主要来自于佛教知识传递的特征。佛教知识的传播具有跨语言,多元文化的特性,超过两千年历史的持久性并产生由多样化文本所组成的包含不同语言的语料库。佛教语料库的数字化项目,比如汉文大藏经的SAT和CBETA以及藏文和梵文大藏经的BDRC,将会使上述特征更明显。得益于数字化项目,佛教研究具有成为人文学科其他研究的模型的优势。在这个报告中,我会探讨为一个特定学科构建数码基础架构的重要性并展示新公开的2018版SAT数据库。SAT 2018 新采用了几个重要的新功能和标准,比如IIIF, Word2VEC, Unicode CJKF 等。
Charles Muller (东京大学):近32年来的电子佛教辞典以及CJKV-E儒道字典
《电子佛教辞典》[DDB] 是一个汇集佛教藏经资源中出现的以表意为基础的中文术语,文本,寺庙,流派以及人物的汇编。《汉日韩越-英辞典》[CJKV-E] 是一个囊括儒道经典中出现的汉文象形文字,以及表意文字组成的复合词,文本名,以及人名的汇编。它也包括了新儒家文献以及其他哲学历史数据中的词汇。《汉日韩越-英辞典》致力于提供有关单个文字的全面的信息,包括其在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等汉语系文化中的古代和当代数据中的读音和意义。当代的复合词虽也附带收录在辞典中,但并不完全覆盖所有当代的数据。这些辞典起步于我在研究生院第一个学期的一个独立的项目,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佛教研究乃至亚洲研究领域的标准参考资料。这些成功汇集大量数据的项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超过三百多个学者的支持并且全世界有六十个大学图书馆订购。这个报告将简单地涵盖这个项目的历史,曾经遇到的以及未来将会面对的重大的挑战。
宫崎展昌、永崎研宣(国际数字人文中心):数字化环境中佛教研究的生态系统
得益于许多重要项目的贡献,巨大数量的佛教研究的电子资源通过网络在全世界传播。但是这个事态的变化也带来了危险。比如说,有些学者可能做报告之前没有找到网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资料,一个听众可能却很轻易地在讨论中用任意一个数码设备展示这个资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并更合理地共享数字研究数据,一个能够让任何研究者公平且高效地获得数据的生态系统是必要的。SAT委员会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不仅开启了文本数据库和方便的接口,还定下了数码文化数据的国际标准比如Unicode,TEI (文本编码协议),以及IIIF 。SAT 将六种梵文异体字注册入 Unicode 9.0并将超过2800个中文,日文以及韩文中共有的汉字编入Unicode 10.0.。 SAT的成员们创立了SIG并形成了更合适东亚文献编码的指导原则。此外SAT已经公开了几个借助IIIF技术来提升数字佛教研究的方案,比如Mirador IIIF阅览器和SAT大正藏图象数据库的从右到左的阅览功能. SAT 3月底公开的SAT数据库的2018版(SAT 2018)是一个Word2vec文本分析技术在这种环境中的用例. SAT想要联合国际上的同僚来实现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来为未来的佛教研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金连文(华南理工大学):对历史上大藏经文件图像的高效文字识别:一种深度学习方法
大藏经这样的历史文献是人类祖先们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传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数字化是一个了解和保护这些文献的重要且高效的方法。视觉文字识别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藏经文献收藏品都面临严重的包括污迹,撕裂,渗墨等质量损害问题,使得给此种文献图象的标点和识别文字的任务非常困难。在这个报告中,我将回介绍如何为大藏经设计一个高效的深度学习的OCR,以及一个新的以识别(文字)为导向的文字探测及标点方法。这个方法能达到对历史上的藏经文献中的汉字进行精确的探测与标点。实验显示,基于CNN之上的OCR模型可以在(识别)不同的藏经文献时达到非常高的精确度,并且我们的方法极大地超越了目前最先进的方法以及领先的商业OCR软件。
贤超 (龙泉寺):人工智能辅助下的佛教大藏经编篡
大藏经的编篡在过去曾经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人工智能(AI)在今年来的快速发展有望大大地提升大藏经编篡的效率。北京的龙泉寺一直持续探索人工智能以及大藏经的合作方式。龙泉寺已经将流行的AI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OCR (视觉文字识别)以及文字标点。这些技术的精确度已经接近专业水平并且比许多一般的应用案例要更高级。人机模型有助于削减训练花费,提高表现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实现标准化。AI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版本的文字检索,语义注解,句字含义解释以及古文翻译等领域。可以预见的是AI将会成为未来佛教研究甚至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并会成为学者们强有力的助手。
吴疆、张海勇 (亚利桑那大学/伯克勒设备公司):基于谷歌Attention OCR及TensorFlow的汉文大藏经研究初探
AI和"深度学习"技术为汉文大藏经研究开启了新的可能性。在这个报告里,我将汇报我们使用Google Attention OCR和TensorFlow Application实验得出的一些初步发现。我们的研究将集中于来自10世纪的《开宝藏》的现存几卷作为可操作大小的样本来试验和训练我们的系统。
Alex Amies (谷歌公司谷歌云平台):汉文大藏经编纂索引、注释及信息提取的方法
这篇文章将描述和比较从汉文佛教文献中的索引和信息检索的方法,关注学术使用一手文献的特殊需求。这篇文章里介绍的文献检索方法会包括完整的文本,向量空间,以及机器学习的方法。这篇文章将要展示的是来自ntireader.org的《大正藏》语料库以及hbreader.org的星云大师作品合集的语料库例子。研究结果包括(1)只是基于具体问题的搜索已经可以提供一个比较高的精确度,但是缺乏moderate recall功能检索出文本上有细微差别的相关文献;(2)应用向量空间模型的检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不能清楚地区分相关的文献和不相关的文献;(3)使用基于逻辑回归数据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通过结合多种参数提供衡量文本相似度的标准从而能够比精确线性检索匹配发现更多的相关文献;(4)结合精确检索线性匹配和向量空间模型可以比单独任一方法在文献相关性方面提供更优化的用户反馈。
有在法师(佛光山):汉文大藏经数字化下的自我调整性机器学习
图象文字识别(OCR)是通过提取历史上的佛教文献的图片(或手写或印刷)并将其转化成机器编码文字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是佛教藏经电子化以及文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挑战,尤其是对使用非拉丁文字的汉文佛教文献而言。这篇文章提供了对这个技术的设计,安装和运行分析的概述。这项图形技术是基于"MooN"开发的"模式匹配"和"用户-自适应性识别系统"可以保存每个文字和词语的特质。这种技术构架通常严重依赖于高性能计算,巨大的存储空间;交互功能和Posicx文档系统结构来处理工作。但是"MooN"创造了一个新的用户环境来让用户在应用客户端上建造和训练用户自己的数据集从而提高客户终端操作环境里的文本检索和汉文佛教手稿的文本编码效率。
大藏经的未来:展望数字时代的佛教藏经
汉文大藏经第四次国际会议
2018年11月2日-3日,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州图森市)
参会学者名单及小传
姚惠桥(亚利桑那大学)翻译
Alain-Philippe Durand ,亞利桑那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法語系教授,Honors 學院傑出院士,非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LGBT研究所委任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法國及巴西的文學、法國電影、嘻哈音樂,以及專業領域人文學科的普及。他是四本著作的作者及編輯: Black, Blanc, Beur. Rap Music and Hip-Hop Culture in the Francophone World; A Techno World. New Electronic Spaces in the French Novel of the 1980s and 1990s; Novels of the Contemporary Extreme, and Frédéric Beigbeder and his doubles. 法國政府授予他“學術界棕櫚葉勳章”。法國出版機構France-Amérique將他列為在美國居住的50位法國人才之一。
魏雅博(Albert Welter)是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系的教授及系主任。他的學術領域為中國佛教,他同時也出版了日本佛教研究方面的著作。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末宋初的佛教文本。近幾年,他出版了Monks, Rulers, and Literati: The Political Ascendancy of Chan Buddhism (Oxford, 2006), The Linji lu and the Creation of Chan Orthodoxy: The Development of Chan’s Records of Sayings Literature (Oxford, 2008), and Yongming Yanshou’s Conception of Chan in the Zongjing lu: A Speci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Scriptures (Oxford, 2011), 以及多篇學術論文。他目前正在開展兩個項目的研究:比較分析宋代編纂的禪宗大師的語錄以及宋代編纂的佛教社會史及機構史著作:贊寧的《僧史略》。從後者的研究中魏教授也對中國的宗教行政政策感興趣,其中包括中國對世俗制度的概念及其對宗教信仰和宗教實踐的影響。他的著作也涉及了佛教與理學、文人文化的互動。
Alex Amies是計算機科學專家。他是谷歌公司雲平台的工程師。他的專業及學術興趣包括雲計算、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子圖書館以及佛教研究。Alex在佛光山作志願者十餘年,負責翻譯及其他項目。Alex創建了 ntireader.org, hbreader.org, chinesenotes.com網站。Alex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獲得計算機軟件學士學位,從新南威爾士大學及斯坦福大學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從澳大利亞南天大學獲得應用佛教研究碩士學位。
Alison Jameson是宗教研究系及東亞研究系的助理教授。她的專業領域包括宋代儒學及禪修方法。她於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於亞利桑那大學獲博士學位。Jameson博士教授各種課程,其中包括東亞佛教史I和II、禪宗佛教、東亞研究中的特殊課題、世界宗教中的愛、以及世界宗教及哲學中死後的生活。Jameson是宗教系本科生的教學顧問。她還是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
王聯章教授是很多大學的訪問教授,包括清華大學、山西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他是慈氏文教基金的董事及香港慈氏学会(香港)创办人,校長及導師。他的成就包括:在中國大陸和海外設立33個慈氏圖書館;出版《慈氏日修手冊:像領導一樣修行》等16本書;於2013年組織第一屆慈氏研究國際論壇;於2016年組織第一屆慈氏青年文化節;於2018年組織第二屆慈氏研究國際論壇,等等。
Bryan Carter博士於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他現在為亞利桑那大學非洲研究系副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20世紀非裔美國人文學,專攻哈萊姆文藝復興,也專注於數字文化的研究。Carter博士也是人文學院數字人文中心的主任。
Caleb Simmons博士(佛羅里達大學宗教系博士學位)專門研究南亞宗教,特別是印度教。他的研究領域跨越了中古宗教及國家的形成、印度殖民、一直到當代印度教的國際化。他最近的學術著作項目Devotional Sovereignty: Kingship and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Mysore (正在審查中)研究了近現代邁索爾(Mysore)王朝是如何重新想像國王、領土和宗教的,特別是通過宗教敬拜的表達方式。他最近在撰寫第二部著作Singing the Goddess into Place: Folksongs, Myth, and Situated Knowledge in Mysore, India,這本書研究有關邁索爾王朝Chamundeshwari及她的配偶Nanjundeshwara的著名的地方民謠。他也編輯(與Moumita Sen及Hillary Rodrigues合作)及參與寫作了Nine Nights of the Goddess: The Navarātri Festival in South Asia (SUNY Press 2018)。這是關於重要的Navaratri節日各個方面的多篇論文的集合。他的出版物及持續的研究興趣與當代話題有關,包括印度的生態問題及神聖土地、南亞海外群體、全球化環境下興起的通俗文化——特別是南亞宗教在漫畫書和圖畫小說中的描繪。他教授印度教、印度宗教及宗教研究方法方面的課程。
A.Charles Muller 是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研究生院的教授。他主要的著作在韓國佛教、東亞唯識及東亞古代辭典編纂領域。他目前是英文大藏經的出版會長,同時是學術期刊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Digital Humanities的總主編。他最近的著作包括A Korean-English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Unjusa 2014) 以及 Korea’s Great Buddhist-Confucian Debat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他發起的線上項目是“電子佛教大辭典” (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 CJKV-E 字典(http://www.buddhism-dict.net/dealt), the H-Buddhism Buddhist Scholars Information Network (http://www.h-net.org/~buddhism) 以及the H-Buddhism Zotero Bibliography project (https://www.zotero.org/groups/73933/h-buddhism_bibliography_project?).
姚惠橋來自北京,她現在是博士二年級的學生,專攻中國古代文學。她於中國人民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古代文學的碩士學位。她的碩士論文探討了聖姑姑在《三遂平妖傳》中模糊的法術身份。目前,她的研究集中在中華帝國晚期文學中思想史與宗教敘述的互動,特別是晚明哲學家王陽明遺留下來的影響。
罗柏松James Robson 是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James C. Kralik 以及 Yunli Lou讲座教授。他於2002年在中國、台灣及日本做多年研究之後於斯坦福大學獲佛教研究的博士學位。他專攻中國中古的佛教及道教。他的著作包括Power of Place: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Nanyue 南嶽] in Medieval China (Harvard, 2009),這本書獲得了2010年法國 Academy of Inscriptions and Belles-Lettres頒發的Stanislas Julien獎以及2010 Toshihide Numata Book Prize in Buddhism獎。Robson也是”Signs of Power: Talismanic Writings in Chinese Buddhism” (History of Religions 48:2), “Faith in Museums: On the Confluence of Museums and Religious Sites in Asia” (PMLA, 2010), 以及 “A Tang Dynasty Chan Mummy [roushen] and a Modern Case of Furta Sacra? Investigating the Contested Bones of Shitou Xiqian”的作者。他目前的長期研究項目包括日本佛教寺院及精神病院的融合,以及宗教雕像中發現的文本及其他物件的一個國際項目。
吳疆是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目前還是宗教系和古典系的代理系主任。他於南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2002年於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通過從各個機構贊助的經費,他開發GIS項目以及創立佛教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庫長達15餘年。現在,他正在完善2013年一篇他和其他人合著文章中提出的地方宗教系統(RRS)的方法和理論。他的其他研究興趣包括17世紀的中國佛教,特別是禪宗佛教、大藏經對東亞佛教形成所產生的影響、中日佛教在歷史上的互動。他的著作有Enlightenment in Dispute: The Reinven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Oxford, 2008), Leaving for the Rising Sun: Chinese Zen Master Yinyuan and the Authenticity Crisis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Oxford, 2015), and editor of Spreading Buddha’s Word in East Asia: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m Canon (Columbia, 2016) 以及 Reinventing the Tripitaka: Transforma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 in Modern East Asia (Lexington 2017).
Judd Ruggill於2016年作為電子多媒體數據組的一員加入亞利桑那大學。他是公共及應用人文學院的副教授及系主任,也是非洲研究、英語系、信息系、戲劇電影電視學院、社會文化批評理論跨學科研究生項目的兼聘教授。2008年到2016年,他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的教授,同時也是英語系、the Hugh Downs School of Human Communication (傳播學院)、the Walter Cronkit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新聞及大眾傳播學院), 以及跨學科藝術科學學院的兼聘教授。他於2005年從亞利桑那大學獲得比較文化與文學的博士學位,與其他人合作指導the Learning Games Initiative:這是一個於1999年他與其他人合作創立的跨學科、跨機構的研究團體,旨在遊戲的學習、建立、存檔及在教學中的運用。
Ken McAllister博士是人文學院負責研究及項目創新的副院长。他的研究分析了科技、電子文化(黑客、盜打電話、破解與病毒編寫)及電子遊戲的歷史。1999年,他合作創立及合作指導了Learning Games Initiative (LGI),一個國際跨學科的學習、教學中運用、及建立遊戲的組織。Ken也合作策劃了LGI Research Archive (LGIRA),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遊戲存檔平台之一。LGIRA存儲了超過25000個與國際遊戲開發有關的條目,其中包括10000多個遊戲,100多個遊戲工作系統,以及一直在增長的與遊戲有關的條目,諸如學術專著與高模糊度的遊戲附件(如任天堂Game Boy Sewing遊戲機)。Ken在新媒體論述、遊戲產業及勞動實踐、電子美學、軟件存儲及存檔方面做講座、出版專著及教學。
金連文於1991年在安徽的中國科技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於1996年在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他是華南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教授。他獲得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以及廣東珠江傑出教授獎。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手寫分析及識別、視覺文字識別、屏幕文字檢測及識別、深度學習以及高科技系統。他在諸如IEEE TPAMI, IEEE TNNLS, IEEE TCYB, IEEE TCSVT, TII, IEEE TMM, IEEE TITS, Pattern Recognition, Neurocomputing等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了超過150篇科技文章,也在ICDAR, ICFHR, ICPR, CVPR, AAAI, IJCAI 等主流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董利霞來自中國浙江,她現在是亚利桑那大学東亞佛教方向的博士生。她於香港大學獲得佛教研究的文學碩士學位,於上海財經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她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禪宗、茶道及儀式。
下田正弘是東京大學印度哲學和佛教研究的教授,同時也是發展人文中心數字人文倡議行動主任。他曾是倫敦大學學院的東方及非洲研究院(2006)及斯坦福大學(2010)及維也納大學的訪問教授。他是數字人文日本研究會以及日本印度及佛教研究會的主席。從2015年起,他是“佛教研究的新知識基礎:下一代人文研究高級模型的展示” 項目的主管。這個項目在這其中的成果已在SAT2018: http://21dzk.l.u-tokyo.ac.jp/SAT2018/master30.php?lang=en網站上公布。
宮崎展昌是國際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早期大乘經文,包括藏語及中文的翻譯。他於2010年於東京大學獲得佛教研究的博士學位。2012年他出版了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的日文著作《阿闍世王的研究》。最近他正在準備一個日文註釋翻譯藏文的《阿闍世王》,同時參考其他類型的藏語甘珠爾及中文版本。他最近的研究項目包括一項漢文大藏經的研究,包括日本收藏的大藏經的手稿。
Rae Erin Dachille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佛教研究博士)專攻南亞及藏傳佛教的宗教及藝術傳統。她的研究項目是藏語及梵語材料中身體藝術、儀式、哲學以及醫藥的表現。Dachille博士的專著項目名為Searching for the Body: Translating Buddhist Embodiment in the Postmodern Age,探討了兩位西藏僧人間關於身體表現的各種意見的學術辩论。這本書研究了15世紀語境下對身體力量及脆弱性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理解。它同時證明了對這些深奧的材料做出評估的意義及其與更廣泛的關於身體的人文對話的關係。Dachille博士的著作反映了她不斷對展現藏傳佛教材料對於身體作為一種知識以及對新的表現理論形成的理解。她教授藏傳佛教,南亞佛教,宗教研究的理論及方法,以及醫學人文中的宗教。
三浦隆司是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的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專注於近現代及現代的日本宗教。他目前的专著考察了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日本社會中的“世界復興(世直)”概念的傳播,特別是“世界復興神”在日本當時作為一種新的神性的興起。三浦更廣泛的研究興趣包括新宗教、民間宗教、千禧年主義以及佛教。他也研究東亞,特別是日本和中國在宗教理念、文本及運動的交流。他教授日本各個時期的宗教(遠古、中古、近代)以及佛教。他於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獲得博士學位,於夏威夷大學獲得碩士(東亞宗教)及學士(宗教/日英翻譯)學位。
Wayne de Fremery於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獲博士學位,於首爾國立大學獲韓國研究的碩士學位,於惠特曼學院獲經濟學學士學位,目前是韩国西江大學媒體、藝術及科學學院的副教授。Wayne的著作將人文研究的傳統方法與設計、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來研究信息系統、紀錄片傳統以及東亞文學。他的專長是20世紀韓國詩歌及傳記。他是文件描述及語言生成國際標準化組織代表韓國的成員,也是第一位在這個組織中代表韓國的外國專家。他不斷出版關於傳記、計算機及文學的學術著作,他的多個專利也贏得了設計獎項。
賢超法師於1981年出生於遼寧瀋陽,於1997年進入第五屆全國實驗班。2007年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材料物理專業畢業。2009年他於學誠大師門下剃度出家,並於次年受具足戒。他致力於研究南山律法宗以及漢文大藏經。從2016年起,賢超法師為北京龍泉寺大藏經办公室主任。他領導一支隊伍來輸入數據、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來學習校對及編輯佛教的文本。他的隊伍開發了文字識別及自動點讀技術。他於2018年於径山禪文化論壇上發表了論文“Compilation of the Tripitaka: When AI meets Buddhism”。
畢幽騰是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研究當代佛教的博士生。她於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於杜克大學獲宗教研究碩士學位。她目前的研究興趣是當代網絡佛教信眾群體。
有在法師是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系統分析師。她於台灣佛光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於加拿大南阿爾伯塔理工學院獲信息系統技術的學士學位。2017年,她與佛光山大藏經委員會及佛光電子大藏經委員會合作,致力於用機器學習工具”MooN”數字化磧砂藏來提高漢文大藏經文本搜索及文字解碼的有效性。
張德偉是廣州中山大學的副研究員。他曾是澳門大學的訪問講師及麥克馬司特大學的博士後。他有兩個博士學位: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學位(1999)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佛教的哲學博士學位(2010)。他的研究涵蓋了東亞佛教、中國思想史、晚期帝國歷史、出版史及印刷史的各種問題。他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中國宗教與社會經濟及政治歷史的互動。他目前有兩個研究項目。第一部書稿,題目是Thriving in Crisis: Buddhism and Socio-political Disruption in China, 1522-1620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審查中,他研究了明末的佛教復興是如何在當時政治的強烈影響下出現及開展的。第二部書稿,目前接近完成,探討了在古代東亞語境下漢文大藏經的印刷與社會政治史的關係。近年來他發表的文章主要是關於這兩個話題的。
Location at Silver and Sage room, Old Main building
9:00 – 9:20am
Opening Ceremony
Host: Jiang Wu | Director,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Speakers: Alain-Philippe Durand | De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Representatives of conference sponsors
Kimberly Jones | Vice De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9:20 – 9:30am
Group Photo and Coffee Break
9:30 – 10:50am
Panel 1. The Buddhist Canon in the Modern Era
Chair: Albert Welter | University of Arizona
Jiang Wu | University of Arizona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and the Rise of Textu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
Greg Wilkinson |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The Buddhist Canon in America: Meditation Centers and Scriptural Texts
Dewei Zhang | Sun Yat-sen University
Competing for National Pride: Making New Editions of the Buddhist Canon in Modern East Asia
10:50 – 11:00am
Coffee Break
11:00am – 12:00pm
Panel 2. New Initiatives of Canon Studies
Chair: Caleb Simmons | University of Arizona
Andrew Wong | Maitreya Culture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A Brief Account of the Beginning of “Selected Ed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汉文大藏经教材选编》 Project
Wayne de Fremery | Sogang University
Data Adaptive Text Extraction Techniques for Individualized Big Data Curation and the Generation of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for Buddhist Canon Research
12:00 – 1:00pm
Lunch
1:00 – 2:20pm
Panel 3 Young Scholar’s Forum
Chair: Alison Jameson | University of Arizona
Lixia Dong | University of Arizo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tra of Forty-Two Sections in the Chinese Tripitaka
Youteng Bi | University of Arizona
Susiddhikara Worship Method and the Textual Lineage in Chinese Canonical Tradition
Huiqiao Yao | University of Arizona
The Summary of the Great Vehicle and the Revival of the Yogācāra School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2:20 – 2:30pm
Coffee Break
2:30 – 4:00pm
Panel 4. The Buddhist Canon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Chair: Jiang Wu | University of Arizona
Albert Welter | University of Arizona
The Uses and Abuses of Buddhist Texts in China: Searching for a “Practical Canon”
Rae Dachille | University of Arizona
Mapping the Body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Canon: Citational Practice as “Limitation” and “Ingenuity” in Buddhist Exegesis
James Robson | Harvard University
The Body of Texts Inside of the Buddha’s Body: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Canonical Texts Interred Inside of Buddhist Statues in East Asia.
4:30 – 6:00pm
Khyentse Foundation Buddhist Studies Lecture Series
(Sponsored by The Khyentse Foundation)
Host and Chair: Albert Welter
A. Charles Muller | Center for Evolving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Tokyo
"Ti-yong ("essence-function"): Toward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Ethico-Soteriological Prioritizing Principle for East Asian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6:00 – 7:30pm
Reception at UA Poetry Center
November 3, 2018
Location change at Integrated Learning Center Room 119
9:00 – 10:30am
Panel 5: Digitiza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
Chair: Takashi Miura | University of Arizona
Masahiro Shimoda | University of Tokyo
Building a Digital Infrastructure for the Humanities and the Role of Buddhist Studies
A. Charles Muller | University of Tokyo
Th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and CJKV-E Dictionary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t 32 Years
Tensho Miyazaki and Kiyonori Nagasaki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Digital Humanities
Toward an Ecosystem for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s
10:30 – 10:40am
Break
10:40am – 12:10pm
Panel 6 The Application of AI and Deep Learning Tools (I)
Chair: Bryan Carter | University of Arizona
Jin Lianwe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oward High Performance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of Historical Tripitaka Document Images: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Ven. Xianchao | Longquan Temple
AI-assisted compilation of Buddhist Tripitaka
Jiang Wu and Haiyong Zhang | University of Arizona / Boeckeler Instruments Inc.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based on Google Attention OCR and TensorFlow Applications
12:15 – 1:30pm
Lunch Break
1:30 – 2:30pm
Panel 7: The Application of AI and Deep Learning Tools (II)
Chair: Judd Ruggill | University of Arizona
Alex Amies| Google Cloud Platform, Google Inc.
Methods for Indexing, Annotating, and Retrieving Information from Chinese Buddhist Texts
Ven. You Zai | Foguang Temple
Adaptive Machine Learning in the Digitiz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2:30 – 2:45pm
Coffee Break
2:45 – 4:30pm
Roundtable: “The Digital Tripitak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rator: Ken S. McAllister | Associate Dean of Research and Program Innovation (College of Humanities), Professor of Public & Applied Humanities
Panelists:
Ven. Xianchao | Longquan Temple
Masahiro Shimoda | University of Tokyo
Alex Amies | Infrastructure Department, Google INC
Jiang Wu |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6:00 – 8:00pm
Farewell Party
Participants
Alex Amies
Google Cloud Platform, Google Inc.
Youteng Bi 毕幽腾
University of Arizona
Bryan Carter
University of Arizona
Rae Erin Dachille
University of Arizona
Wayne De Fremery
Sogang University
Lixia Dong 董利霞
University of Arizona
Alain-Philippe Durand
University of Arizona
Alison Jame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Lianwen Jin 金连文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en McAllister
University of Arizona
Takashi Miura 三浦隆司
Tensho Miyazaki 宮崎展昌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 Charles Muller
University of Tokyo
James Robson
Harvard University
Judd Ruggill
University of Arizona
Masahiro Shimoda 下田正弘
University of Tokyo
Caleb Simmons
University of Arizona
Albert Welter
University of Arizona
Andrew Luen-cheung Wong 王联章
Jiang Wu吴疆
University of Arizona
Ven. Xianchao 贤超
Longquan Temple
Huiqiao Yao 姚惠橋
University of Arizona
Ven. You Zai
Foguang Temple
Dewei Zhang 張德偉
Sun Yat-sen University
Organized by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Classics, and the Center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Sponsored by the World Buddhist Youth Foundation, 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Buddhism (BDK America), and Richard L. Evans Office of Religious Outreach,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BYU), and Su Wukang East Asia Research Fund.